发布日期:2023-06-27 02:39:09

先莲的古诗先莲诗集唐代女诗人的抒怀与哀思

本文目录

  1. 咏史杜甫?
  2. 鉴赏古诗惜春的含义?
  3. 七绝端午遣怀?
  4. 抒情方式有哪几种?
  5. 中“荠麦青青”是什么意思?过春风十里?

咏史杜甫?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唐·杜甫》原文与赏析

唐·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本诗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是咏昭君村的。

王昭君是汉元帝宫人,由于她的特殊遭遇,倍受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在以昭君为题的连篇累牍的诗文中,杜甫的这首七律是皎皎者。

诗的首联“用形家寻龙问穴之法,大奇!”(《杜诗解》)起句如大江东去,撼山摇谷。“赴”字拟人,将群山万壑写活,欲伴诗人齐去访古,其情之殷,其行之疾,不言而喻。第二句如涓涓细流,轻声低语。在这秀美的山水之间,还有王昭君出生成长的村庄,“尚”字透出诗人对灵秀钟斯的赞叹,既点出所怀之人,又交代所咏之迹。行云流水般的诗句,一疾一徐,一重一轻,可谓摇曳多姿。

颔联写昭君出塞的故事。十四字,抵得上一部王昭君传记,这是何等高超的概括凝炼之功,昭君辞汉,远嫁匈奴,葬身荒漠,只留下一抔黄土朝着衰草斜阳。工巧对仗,双声迭韵,推敲语词,饱含深情,诗人在倾全力歌唱。“一去”、“独留”都寓有无边的感慨。“连”字写出昭君虽远行千里,却心系故国;“向”字表现了孤魂异域的悲怆凄凉。

颈联再写昭君出塞,从而讽刺汉元帝昏庸,寄托对昭君的哀怜。凭画图而辨宫女容貌,封建统治者的荒淫可想而知。“春风”般的美貌反遭嫉妒暗算,确实令人不平,而诗人杜甫的遭遇又何尝不是如此!昭君葬身他乡,只有玉饰丁当作响,在凄凉的月夜,伴孤魂随北风飘归汉朝。怀古伤情,哀思缕缕,一个“空”字,寄托无限惆怅。这两句明暗相伴,因果相生,有声有色,情景交融。

尾联承上而来,咏叹昭君的哀怨千古流传。《琴操》云:“昭君在外,恨帝始不见遇,乃作怨思之歌,后人名为《昭君怨》。”庾信亦有《昭君词》,其诗云:“胡风入骨冷,夜月照心明。方调琴上曲,变入胡笳声。”这些以咏叹昭君为题的曲子,都在评述当年的故事,诉说昭君的哀怨,寄托作者自己的情怀。“分明怨恨曲中论”,“分明”二字,是说咏叹曲的主题鲜明,异口同声,谴责昏君,同情昭君。“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王安石的《明妃曲》也证明了这一点。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人们对昭君出塞给予很高的评价。翦伯赞在《内蒙访古》里写道:“在内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基于此,就不会再有昭君哀怨之叹。而杜甫于此篇中采用传统说法,触景生情,借咏古抒怀,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表达眷怀祖国的思想,是无可非议的。

鉴赏古诗惜春的含义?

先说泛指的惜春(个人见解,非官方):

古诗中惜春,定是情景交融的间接抒情。这里的感情有好几种:

描写暮春凄景,感慨时光流逝,可能是对时局和自己身世的抒发,感慨兴衰,寄托哀思,以及物是人非的惆怅,沧海桑田的感慨。

为了渲染气氛,比如送别抒怀类的诗歌,使意境更加缠绵凄切、充满感伤。也比如写羁旅思乡、边塞风光等,表达的是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征人思妇、惜别感伤,也有对现实的不满。

也有正面的,表面写惜春伤春,却想表达自己壮志未酬、老当益壮的感情,比如苏轼的“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根据诗词的起源,最初在表现男女爱情方面也是有的,但在学习中是很少见的,人似花,花易落,人易老,青春易逝,有美人迟暮之感,表达对美人的思念怀恋。

七绝端午遣怀?

七绝·端午遣怀

云帆

大江东去浪淘沙,百世遗芳有几家?

一曲离骚千古恨,忠魂端午化飞花。

七绝·端午抒怀

自由飞翔

端午家家艾叶香,屈原千古史名彰。

汩罗江水滔滔竞,谁立潮头恋故乡。

七绝·端午遣怀?

?作者:界外散人?

端午佳节今又是,千年传续几幽思。

无言楚粽连今古,爱恨悲欢各自知。

七绝·辛丑端午节抒怀

文/辉叔(许日辉)

愫情端午祭高歌,继往开来撼汨河。

一曲离骚怀报国,生逢浊世荡清波。

节逢端午杜鹃悲,楚地情怀屈子时。

记取汨罗江上泪,抛河角粽寄哀思。

七绝 ·端午遣怀

西窗雅韵

诗魂昨夜到辰州,艾叶菖蒲尽染愁。

一曲离骚肠寸断,沅湘悲滞不东流。

抒情方式有哪几种?

抒情方式是指抒发感情的形式,大致分为两类:

1、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直接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例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莺歌燕舞、草美花繁、生机勃勃的江南早春美景的赞美之情。

2、间接抒情分为4种,分别是:

①寄情于事:通过叙事抒发感情。

例如吴伯萧《灯笼》中的“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在记叙母亲接过灯笼、预留食品的小事中寄寓了母亲对“我”的关爱,表达了“我”对辛劳的母亲的怀念。

②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

例如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分别描写了月夜俯视和白昼眺望所见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的喜悦心情。

③托物言志:通过描写和叙述物品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例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通过描绘洁净庄重的莲花,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④咏史抒怀:借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或托古讽今。

例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描述了曾经辉煌壮丽的秦宫汉阙在时代的更迭中化为尘土的景象,抒发了对受苦遭殃的老百姓的深切同情与对作威作福的封建统治者的无比愤慨。

中“荠麦青青”是什么意思?过春风十里?

“春风十里”出自杜牧的《赠别》 “春风十里扬州路”,"春风十里"是以虚拟之笔,巧用杜牧诗句,尽写往日扬州的无限风光,和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凉冷落相对比。

出处:宋代词人姜夔的 《扬州慢·淮左名都》。

原文节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译文:扬州自古是淮南东路的名城,这里有著名游览胜地竹西亭,初到扬州我解鞍下马作停留。当年那春风十里繁华街道,如今却是荞麦青青孤单可怜。

自从金兵侵犯长江流域以后,连荒废的池苑和古老的大树,都厌恶再提起那场可恶的战争。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号角吹起了冷寒,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

扩展资料

此词开头三句点明扬州昔日名满国中的繁华景象,以及自己对传闻中扬州的深情向往;接着二句写映入眼帘的只是无边的荠麦,与昔日盛况截然不同;“自胡马”三句,言明眼前的残败荒凉完全是金兵南侵造成的,在人们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渐黄昏”二句,以回荡于整座空城之上的凄凉呜咽的号角声,进一步烘托今日扬州的荒凉落寞。

下片化用杜牧系列诗意,抒写自己哀时伤乱、怀昔感今的情怀。“杜郎”成为词人的化身,词的表面是咏史、写古人,更深一层是写己与叹今。

全词洗尽铅华,用雅洁洗练的语言,描绘出凄淡空蒙的画面,笔法空灵,寄寓深长,声调低婉,具有清刚峭拔之气势,冷僻幽独之情怀。它既控诉了金朝统治者发动掠夺战争所造成的灾难,又对南宋王朝的偏安政策有所谴责,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时作者二十余岁。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南侵,江淮军败,中外震骇。完颜亮不久在瓜州为其臣下所杀。

根据此前小序所说,淳熙三年,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作者简介:姜夔(kuí),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

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姜夔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

参考资料来源:

  • 先莲的古诗先莲诗集唐代女诗人的抒怀与哀思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政务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