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07-26 18:32:32

高速铁道技术工程技术高速铁道技术工程:创新驱动开启未来

本文目录

  1. 中国高铁引进了哪些国家的技术?
  2. 2020世界拥有高速铁路国家?
  3. 中交集团参建的里程最长高速铁路?
  4. 中央对宝汉高铁规划?
  5. 我国十三五科技经验总结?

中国高铁引进了哪些国家的技术?

CRH1---加拿大---庞巴迪

CRH2---日本---新干线E2-1000

CRH3---德国---西门子 ICE3

CRH5---法国---阿尔斯通 SM3

CRH380AL---日本---新干线E2-1000(车头作了改进)

CRH380BL---德国---西门子 ICE3

高铁技术顾名思义高速铁路技术 是高速铁路技术的汉语的简说。根据UIC(国际铁道联盟)的定义,高速铁路是指营运速率达每小时200公里的铁路系统(也有250公里的说法)。

早在20世初前期,当时火车"最高速率"超过时速200公里者比比皆是。直到1964年日本的新干线系统开通,是史上第一个实现"营运速率"高于时速200公里的高速铁路系统。

高速铁路技术除了在列车在营运达到速度一定标准外,车辆、路轨、操作都需要配合提升。广义的高速铁路技术包含使用磁悬浮技术的高速轨道运输系统。

根据《中国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为满足快速增长的旅客运输需求,建立省会城市及大中城市间的快速客运通道,规划"四纵四横"铁路快速客运通道以及三个城际快速客运系统。建设客运专线1.2万公里以上,客车速度目标值达到每小时200公里及以上。

2020世界拥有高速铁路国家?

2020年世界拥有高速铁路的国家和地区有亚洲的中国,中国台湾,日本,韩国,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沙特阿拉伯。

欧洲的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典,俄罗斯,芬兰,奥地利,波兰,比利时,瑞士,荷兰,挪威,丹麦。北美洲的美国。一共有23个国家和地区。日本新干线于1964年建成营运,是世界首条开通营运的高速铁路。而中国拥有38528公里高速铁路营运里程,是世界高铁营运里程最多的。中国高铁走过一条可以体现中国科技和制造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道路,即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道路,现在中国高铁己成为中国制造的响亮明片。

中交集团参建的里程最长高速铁路?

兰新高铁全长1776公里,2009年11月开工建设,是世界上一次性建设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中交集团所属中国港湾、一航局、三航局分别承建1个标段,总长约148公里。

中交集团承建的第2标段全长54公里,全部位于新疆哈密境内,茫茫大漠,无水无电,施工条件恶劣。项目部所在的烟墩风区年平均气温9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47.7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1.5摄氏度。“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上无飞鸟,地下石头跑”,烟墩风区风速变化剧烈,风力强劲,区内测得最大瞬时风速达每秒29米,风力达到11级。为此,项目团队为施工区域内的四座特大桥竖起3.5米高的挡风屏,并成立安装精度控制小组,根据现场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明确了三个要因的控制,有效保证了挡风屏的安装精度和质量,3.7公里长的“防风长城”在茫茫戈壁为高速铁路保驾护航。

为保证工程质量,项目团队始终坚持“样板引路、试验先行”的方针,对质量问题“零容忍”。戈壁滩特殊的“大温差、高蒸发”气候环境,很容易影响混凝土浇筑的质量。桥梁墩身正式施工前,项目部先浇筑4个2米高的试验墩,埋设32个测温器,采用6种不同养护方法进行对比,最终确定最佳施工方案,使墩身外观看不见任何裂缝。T梁浇筑时,项目团队采用创新技术自制“压浆罩”,使T梁外观与外形尺寸合格率达到100%。无砟轨道施工时,项目团队分批安排施工人员在试验段进行演练,熟悉操作过程后方可上线实操,正式施工中出现的瑕疵产品坚决不予采用。

中央对宝汉高铁规划?

中央政府对于宝汉高速铁路的规划和建设非常重视。

宝汉高速铁路,是指连接宝鸡和汉中两座城市的高速铁路。该项目自2016年7月开始立项,2017年5月启动全面建设。目前,已经建成通车。宝汉高铁的全长约401.9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线路沿途设有宝鸡、渭南、潼关、华山、汉中等15个车站,穿越陕西、甘肃两省。

宝汉高铁的建设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高度关注和支持。其中,国家发改委、铁路总公司、交通运输部等相关部门及地方政府多次提出加快宝汉高铁建设的建议,认为该条高速铁路的建成是加强区域发展联动、促进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及提高交通运输能力的重要措施。该项目的建成对于加强中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十三五科技经验总结?

十三五”时期,中国科技事业加速发展,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治理形成新格局,科技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在促进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进一步凸显了支撑引领作用。

2021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当天在北京召开,王志刚在会上作工作报告时作上述表示。他说,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2015年1.42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增长到2019年2.21万亿元,2019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23%。基础研究经费增长近一倍,2019年达到1336亿元。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翻一番,2019年超过2.2万亿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排名从2015年第29位跃升至第14位。

王志刚将“十三五”中国科技成就归纳为11个方面:一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显著加强,数学等基础科学稳定支持加大。自然科学基金改革全面推进,更加注重原创和人才培养。在量子信息、铁基超导、干细胞、合成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

二是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突破,“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嫦娥四号”首次登陆月球背面,“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奋斗者”号完成万米载人深潜,C919首飞成功,“雪龙二号”首航南极,“天鲲号”首次试航。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试验样车下线。悟空、墨子、碳卫星等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磁约束核聚变大科学装置多项实验取得突破,散裂中子源、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等建成使用。

三是重大专项引领重点领域跨越发展,国产芯片、操作系统和计算机整机自主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5G成功商用;一批高端机床装备研制成功;掌握第三代非能动核电技术,高温气冷堆世界领先;自主研发235个新药。

四是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跻身世界前列,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组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应用。科技为港珠澳大桥、高速铁路等重大工程提供保障。

五是科技创新有力支撑民生改善,科技扶贫取得显著成效,实现科技特派员对建档立卡贫困村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全覆盖。建成50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牵头、9700家医疗机构参与的新型协同创新网络。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深入推进。

六是区域创新水平快速提升,北京、上海、粤港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东西部科技合作由“点对点支援”向“体系化布局”转变。21家国家自创区、169家国家高新区成为地方创新发展“领头雁”,2019年营业收入达38.6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52%。

七是科技创新创业形成新生态,创新创业政策更加健全,科创板上市高新技术企业173家。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大学科技园等构成全链条创新创业孵化体系。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均突破20万家。

八是科技体制改革主体架构基本建立,资源统筹配置进一步加强,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不断优化,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自主权进一步扩大,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

九是科研诚信建设进一步加强,作风学风深层次问题逐步解决,形成覆盖全面、导向明确、规范有序、统筹协调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

十是科技人才发展形成新机制,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涌现,一批优秀科学家荣获国际重要奖项,在世界科研舞台上崭露头角。国家科技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加大对青年人才、一线科技人才、企业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实施统一的外国人才来华工作许可和外国人才签证制度,开展外国高端人才服务一卡通试点。

十一是科技开放合作迈出主动布局新步伐,政府间科技合作稳步发展,与多个国家建立创新对话机制,深入实施科技合作伙伴计划。围绕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强气候变化、空间、健康、能源、农业等国际合作。深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等大科学工程。“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成效明显。

王志刚指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是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冲刺之年,是“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谋划的关键之年,也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挑战的应急科技攻坚之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全国科技界坚持深入落实新发展理念,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

一是围绕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加强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在药物、疫苗、检测试剂等领域取得一批务实管用成果,有力支撑全国疫情防控。

二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实施重大科技任务,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建设13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全面开展重大专项任务攻坚冲刺,一批前沿领域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实施。启动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三是面向长远发展加强科技创新系统谋划,按照国家“十四五”总体部署,研究编制“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加强重点任务凝练,完善科技规划体系布局。

四是聚焦复工复产和高质量发展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实施“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开展成果转化“百城百园”行动。深入实施科技扶贫“百千万”工程,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污染防治攻坚战。

五是加大重点领域改革力度,开展科技体制改革总结评估,修订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开展基于信任的科学家负责制、“揭榜挂帅”、经费使用“包干制”等科研项目管理改革试点,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围绕优化创新生态加强作风学风建设,出台破除“唯论文”不良导向硬措施,构建科技大监督格局,严肃查处一批科研不端行为并及时向社会公开。

六是扎实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务实开展对美科技交流合作,联合制定中欧科研创新合作路线图,举办中俄科技创新年,召开第二届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科技创新论坛。支持在脑科学等领域发起大科学计划。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建设19家联合实验室,基本建成一体化技术转移网络

  • 高速铁道技术工程技术高速铁道技术工程:创新驱动开启未来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政民互动